(西安刑事律师)社会要根治骚扰电话,三个问题要厘清
根治骚扰电话,三个问题要厘清
时间:2024-01-12 07:53:42 作者:史兆琨 新闻来源:正义网
现在的骚扰电话缘何愈发精准?
据报道,有人前脚刚下载某款炒股App,后脚就能接到各种推销电话。有些电话是由机器人拨打,还会不停更换“马甲”,用户将其“拉黑”也没用。原来,骚扰电话“命中率”高的背后有“猫腻”——有营销需求的商家往往通过App获取用户信息。有专家分析,骚扰电话根治存在难度,其根本原因在于商业推销需求长期存在。这种经济利益驱使骚扰电话形成产业链,骚扰新方式层出不穷(据1月11日新华社)。
营销电话骚扰虽属老生常谈,可在网络时代则又出现了“加强版”。经营者的广告营销行为本无可厚非,但当营销方式演变成骚扰电话就可能构成违法违规。根据民法典有关规定,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,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电话、短信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。可见,“用户同意”是经营者拨打商业营销电话的责任豁免事由。此外,仍有三个问题尚待进一步厘清。
首先,移动互联网App获取用户信息的边界是什么?据上述报道,一些专门售卖个人信息的平台商家采集客户信息的渠道,包括短视频平台等移动互联网App等。如果这些App获得用户信息时经过了用户“授权”,其获取信息的范围应如何规制?根据网络安全法的规定,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。由此,用户在下载和使用移动互联网App时,要分清哪些属于“必要个人信息”,也就是保障App基本功能服务正常运行所必需的个人信息。一旦App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,则可能构成侵权。
其次,有些App平台在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后,以“捆绑”方式向关联第三方提供,这种行为是否需要承担责任?在利益诱惑下,我们每个人仿若一个个数据包的集合体,被各种App“画像”,因此不时会听到“我们都是透明人”的无奈之语。而多数App的用户信息保护政策都声称,其可能与第三方平台合作,会通过用户信息共享提供更好的服务。然而,共享信息的隐忧也逐渐浮现——容易造成信息泄露,发生问题后难以追责。因此,App平台在以“捆绑”方式向关联第三方提供用户信息前,有责任对其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,确定用户信息被使用的目的和用途,并明确双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。此外还需履行告知义务,征求用户同意。
第三,有时候,用户无法确定个人信息是从哪个平台泄露的,难以找到证据,对此又有哪些应对之策?如果用户主张自己权利被侵犯,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,应遵循“谁主张谁举证”原则。问题是,在这类案件中,电话拨打者较为隐蔽。在此情况下,要求用户进行举证较为困难。另外,骚扰电话对用户造成的精神损害,用户也往往难以举证。对此,有关监管部门可要求App对个人信息进行加密处理,比如采取只能通过特定App联系用户,不能直接识别手机号码等,如此一来,某些平台商家未经授权而获取用户真实信息的情况,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避免了。
“谢谢,不需要”“暂时不考虑”“你不要再打来了”……接听骚扰电话语气变化的背后,是被打扰者从无奈到愤怒的真实写照。营销骚扰电话“不受人待见”,其关键在于个人信息被泄露。唯有全社会协同发力,严格保护个人敏感信息,防止被过度采集,防不胜防的骚扰电话才会迎来“末日”。